财联社9月25日讯 “今天挺多都是具身智能的问题,越来越把我当产业专家了。我本质上还是一个科学家、工程师配资网站资讯,只能讲我自己的看法。”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化学生物工程系教授范智勇及其团队正探索前沿仿生光电与传感器件在具身智能领域可能的应用,他在2025年新基石50²论坛期间的一场群访中,面对媒体有关具身智能的高频发问这样说道。
财联社记者于论坛期间采访获悉,在跨学科研究潮的背景下,热门的AI、具身智能也备受一线科研人员重视,已形成了不同于产业界的新视角。
据了解,具身智能虽站上风口,不过受限于规模应用场景未开放、智能水平待提升,产业落地进程不似预期,当下诸多头部机器人企业正与学界密切交流以寻求新突破口。
范智勇在采访中透露,“我知道全国可能有三四百家具身智能企业,今年我大概走访了十几家具身智能公司,包括宇树科技、云深处、越疆、斯坦德、均普智能(688306.SH)等等。很多企业我都了解过、也实地考察过,他们都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
“现在大家可能都有摄像头、灵巧手或其他惯性传感器等等,都想找一些差异化的东西,新型传感器是其中一个方面。”他进一步表示。
站在聚光灯下的具身智能产业是否也面临着压力?范智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做具身智能的企业肯定会有一定压力,现在还是‘博流量’阶段。到底谁来给这么多的机器人买单,一次下单几万台或者几十万台?真正需要大批量具身智能应用的场景还没有放开。”
从仿生学出发,他分析具身智能领域的传感器件现状:“具身智能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集成了非常多种传感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但也缺失一些传感器,如把化学、生物信号变成电信号的嗅觉传感器。人类有嗅觉和味觉传感器,但是具身智能没有,这就指出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而就算是具身智能现在已经应用的一些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还是用平面的CCD或CMOS做的,跟人类视觉感官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
其举例称,人体皮肤上传感器的数量非常多,而现阶段具身智能触觉传感器还是较多用于灵巧手,传感器未完全覆盖整个机器人的皮肤。其中则涉及了“没法做到很便宜、没法做到很大面积、不一定足够的柔性、这么多的信号怎么处理”等诸多挑战。
此外财联社记者获悉,范智勇团队提出的嗅觉芯片、电子鼻芯片等方案已被均普智能采用,并在海外引起了轰动。
不仅是仿生学为具身智能提供了方向,财联社记者在2025年新基石50²论坛现场了解到,当下大热的AI在科学界也受到诸多关注,多位科学家均表示正进行相关领域跨学科研究。
主攻分子科学计算领域的北京大学教授高毅勤介绍,“生物医药领域差不多每半年数据的量就会增加一倍,有大量数据其实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特别是它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而AI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可能对怎么去整理、理解数据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课题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在AI的框架下,搭建一个科学计算平台,这样就可以做非常高精度的量子化学计算,获得微观的信息,也可以做动力学的计算等等。”
算力层面,高毅勤也提到,其课题组已与华为鲲鹏、昇腾、海光、摩尔线程、沐曦等多家国内硬件厂商进行适配。谈及效果,其表示“现在在软硬件共同优化的情况下,我们基本上可以达到和英伟达A100比较相似的计算能力;我们和华为团队一起合作,完全利用国产软硬件从头进行训练,不但在单体,在复合物的结构预测上也能够达到甚至超过谷歌团队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也表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变革生物医药的研究范式,为新发流行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人类社会长期面临的健康风险,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南峰长期从事功能材料表界面化学方面的研究,他在接受财联社等媒体采访时称,其学术研究“基本上每三年一个槛,因为学的东西不够用了。”据介绍,目前其研究亦使用到AI技术方法,“包括材料研发、新能源波动预测都用了AI。”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接受财联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配资网站资讯,甚至将定义未来的新研究范式。
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