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杨林宋 韩金序)7月3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情况通报》称浙江配资网,7月1日,麦积区市场监管局和公安分局接群众反映,查获一起某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案件。据极目新闻7月3日报道称,截至7月3日19时许,有19名患儿跨省至西安市中心医院住院。目前,涉事幼儿园负责人已被立案侦查。
自官方通报发布以来,事件调查进展引起广泛关注,家长的质疑也在持续发酵。据极目新闻7月6日报道,知情人提供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显示,7月3日,甘肃天水当地有关部门疑似曾组织面向涉事家长的情况通报会。音频中,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第三方公司对涉事幼儿园的48小时留样食品、自来水、纯净水等进行了抽检。其中,48小时留样食品大部分样本合格,有2个样本检测结果异常,分别为三色枣发糕和玉米肠卷,“初步判断,添加剂超标”。
7月6日,北京电力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崔军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公众无需谈“剂”色变,但需警惕生产环节污染及非法添加风险。“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包括调味、调色、蓬松、防腐和抗氧化,这些功能让食品更具色、香、味,同时延长保质期。”崔军解释,成人食品中常见的小苏打、柠檬酸、山梨酸钾等添加剂,在国家标准(GB2760)规定范围内使用时无需担心食用安全。例如,糕点制作中使用膨松剂可提升口感,防腐剂能抑制微生物生长,降低食品腐败风险。
针对此次铅超标事件,仅从理论上分析,崔军认为,现阶段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添加剂本身不会含铅,食品污染通常发生在生产,储藏,运输,包装等环节,食品添加剂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如在包装中接触一些含重金属的劣质油墨。
7月3日,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情况通报》。官网截图
与此同时,也有家长对当地检测结果提出质疑。据澎湃新闻7月5日报道,部分家长反映,不同检测机构给出了差异较大的结果,其中,来自天水市的血铅检测结果正常,西安市出具的检测结果则严重超标。一位来自甘肃天水的家长称:“天水那边通知我们血铅检测结果33.78微克/升,来西安检测结果是441微克/升。”(按照标准,血铅水平低于100毫克/升为正常)
血铅检测结果两地差异较大的情况可能存在吗?7月6日,北京某三甲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血铅检测数值差异较大的情况可能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检测方法多样。常见的血铅检测方法包括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化学法等,不同方法结果差异明显。其中,ICP-MS虽能同时检测多种元素,但准确性不足;国际公认最准确的是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但该方法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血样的采集方式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例如,采指尖血时可能因挤压导致红细胞破裂或皮肤污染。各单位使用的计量单位不统一,同样会导致差异,例如微克每分升(μg/dL)和微摩尔每升(μmol/L)的数值并不相同。因此,血铅检测需确保方法准确、质控严格,结果才具有说服力。”上述匿名专家表示。
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